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17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23篇
药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儿童早期的生活环境因素与哮喘发生的关系,为研究哮喘的发病危险因素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配对1:1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江苏省、浙江省的部分市县选取调查对象,利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在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儿童哮喘发生危险性升高的因素包括居住房屋的建筑年限超过20 a、1岁内家里有明显的潮湿痕迹、1岁内家里可见发霉斑或真菌斑点、出生前后1 a内油漆、1岁内居住地周围500 m内存在空气污染源.结论 早期居住环境、潮湿、霉菌以及油漆等可能是儿童哮喘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2004-2005年中国主要恶性肿瘤死亡的地理分布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我国主要恶性肿瘤死亡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变化情况.方法 1973-1975年全国全死因回顾调查人年数为2 513 949 310,2004-2005年共调查人年数为142 660 482.将两次调查数据用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标化后,观察我国主要恶性肿瘤死亡水平的变化,并分析2004-2005年各类恶性肿瘤死亡的地理分布情况.结果 1973-1975年恶性肿瘤总体死亡1 865 445例,标化死亡率为99.61/10万;2004-2005年死亡193 839例,标化死亡率为123.72/10万,上升了24.20%.2004-2005年调查结果显示,各省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差别较大,黑龙江省最高,为183.34/10万(7443例),云南省最低,为61.03/10万(2454例).食管癌、胃癌、肝癌、肠癌、肺癌、鼻咽癌、白血病、女性乳腺癌、子宫颈癌标化死亡率最高的地区分别为河南(3535例,32.95/10万)、甘肃(1333例,59.35/10万)、黑龙江(1640例,38.63/10万)、上海(390例,11.58/10万)、黑龙江(2382例,60.15/10万)、海南(36例,7.04/10万)、天津(161例,5.45/10万)、黑龙江(179例,8.09/10万)、新疆(131例,10.69/10万);上述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最低的地区分别为云南(63例,1.59/10万)、北京(235例,5.95/10万)、天津(454例,10.86/10万)、西藏(3例,0.82/10万)、西藏(12例,3.29/10万)、青海(0例,0.00/10万)、西藏(1例,0.28/10万)、西藏(6例,2.88/10万)、重庆(27例,1.02/10万).结论 两次调查相比,恶性肿瘤死亡水平有所上升.大部分恶性肿瘤死亡病例具有较明显的地区聚集性.  相似文献   
3.
1991-2005年中国人群伤害死亡状况与变化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1991-2005年中国人群伤害死亡状况和变化趋势,为伤害干预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方法 2004-2005年数据来自于全国第3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覆盖我国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60个疾病监测点,共调查142 660482人年.通过计算粗死亡率、潜在寿命损失年(YPLL)、潜在工作寿命损失年(WYPLL)和标化死亡率来描述伤害死亡状况,计算标化死亡率时以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作为标准人口,将每5岁作为1个年龄组进行标化;1991-2000年数据来自于全国疾病监测系统,由145个监测点组成,覆盖1000多万人口,计算不同年代伤害死因构成比,分析伤害死亡的变化趋势.结果 2004-2005年调查地区共计有伤害死亡个案87 753例,其中男性59 664例,女性28 089例;城市23 308例,农村64 445例.伤害粗死亡率为61.51/10万,占全死亡的10.10%,标化死亡率为58.45/10万,是中国人群的第4位死因;伤害的YPLL为1579.61人年/10万,伤害的WYPLL为1721.41人年/10万,占总死亡WYPLL的32.34%.男性和女性伤害粗死亡率分别为81.76/10万和40.31/10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79.96/10万和36.25/10万,男性死亡率约为女性的2倍.城市和农村伤害粗死亡率分别为48.66/10万和68.01/10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44.08/10万和66.25/10万,农村伤害死亡率约为城市的1.4倍.15~44岁人群伤害死亡率为48.94/10万(35 497/72 531 671),约占总死亡的40%,是该年龄段人群第1位的死因.2004-2005年调查地区的前5位伤害死因依次为交通事故、自杀、跌倒、溺水、中毒,死亡个案分别为29 669、18 678、10 901、7752、4857例,粗死亡率分别是20.80/10万、13.09/10万、7.64/10万、5.43/10万、3.40/10万;交通事故死亡的构成比从1991年的15.00%(1551/10 338)上升到2005年的33.79%(14 792/43 774),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自杀死亡的构成比从1991年的26.66%(2756/10 338)下降到2005年的20.46%(8955/43 774),跌倒死亡的构成比从1991年的5.15%(532/10 338)上升到2005年的12.87%(5630/43 774).结论 伤害死亡是导致中国人群早死的首要疾病,交通事故是第1位的伤害死因,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中国人群伤害死因谱已经发生了转变.  相似文献   
4.
轨迹分析模型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60 名青少年4 次脂肪发育数据的分析, 介绍轨迹分析模型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结果显示, 正常脂肪组、偏高脂肪组、超高脂肪组具有不同的发展趋势。轨迹分析模型在拟合异质性追踪数据方面具有较好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2009年全国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与报告质量现状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2009年全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以下同)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与报告质量现状,发现传染病报告各环节尚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升我国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抽取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和医疗机构进行调查,对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与报告质量现状进行评估。 结果 本次共调查各级各类卫生机构459家,数据利用率100%。全国各级卫生行政部门、CDC和医疗机构对传染病网络直报的管理模式渐趋完善,包括经费保障、监督检查与评估、规范诊疗登记、数据利用与信息发布、培训和技术指导等,总体东中部地区好于西部地区。全国医院抽样传染病总漏报率为5.47%,网络报告及时率、纸质报告卡填写完整率、准确率以及纸质卡与网报卡内容填写一致率分别为94.84%、89.36%和70.23%,省级或省会医疗机构报告质量较差,东中部地区报告质量明显高于西部地区。 结论 我国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更加规范,报告质量进一步提高。各级各类卫生部门要继续加强对传染病网络报告的管理,特别是省级或省会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工作,进一步提高西部地区传染病报告质量。  相似文献   
6.
运用h指数、ESI高被引论文、ESI热点论文等文献计量学指标分析Web of ScienceTM上2007-2016年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论文,对比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个SCI论文量最多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学术影响力,提出发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学术带头作用、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各自研究领域继续发挥所长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介绍概念数据模型的内涵以及应用概念数据模型的优势,应用场景分析方法对我国登革热监测各项活动进行梳理,构建由实体类以及实体类关联关系组成的登革热监测概念数据模型,为疾病监测相关信息系统建立统一的业务概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面板数据模型在手足口病报告发病率与气温关系研究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北京、上海、重庆、哈尔滨、郑州、广州、乌鲁木齐共7个城市,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中国统计年鉴获得各城市2010年1~12月的手足口病报告发病率与气温数据。分别采用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将手足口病报告发病率进行对数转换后,3种模型结果均显示,气温对手足口病报告发病率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截距项差别较大。最小二乘回归模型显示,7个城市的截距项均为0.223;固定效应模型显示,参照城市的截距项为0.328,其余城市的截距项与参照城市差别较大,从-1.014至0.831;随机效应模型显示,7个城市的截距项均值为0.359。模型评价结果提示,随机效应模型最为合适,但固定效应模型也优于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结论对于多个地区连续监测的传染病数据,当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时,用面板数据模型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9.
阐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网络总体规划布局及结构,介绍省级疾控中心到同级卫生厅局电子政务外网互联方式、电子政务外网业务应用,指出专用线路提升信息系统支撑能力,达到多线路冗余共享、单一线路中断不影响系统业务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中国大陆地区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病毒(HCV)发病人群分布特点、时空聚集性及变化趋势,为预防和控制HCV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方法 HCV发病病例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的2008-2013年的数据。空间扫描单位为全国2886个区(县),时间扫描单位为月,时间跨度从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应用时空Kulldorff扫描统计量,用SaTScanTM9.1软件完成分析;地图绘制和结果可视化展示由ArcGIS 10.1软件实现。结果描述分析显示,HCV发病有随时间上升趋势和季节趋势,每年3月为报告发病高峰;HCV发病病例多发生在≥30岁人群,构成比占到60%以上;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女发病率比1.16~1.35;发病多以农民为主,占全部发病人群的近40%。SaTScan分析显示,HCV发病有时空聚集性,从时间维度看,聚集时间依聚集区类别不同,全年有聚集现象;从空间维度看,HCV发病多聚集在我国中部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以及华南地区。从变化趋势分析,1类聚集区域始终位于中部地区,只在2011年扩大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2类聚集区亦比较稳定,位于我国西北部地区。3类聚集区总处于我国东北地区,但2013年范围有所缩小。4、5类聚集区位于华南地区,且范围有逐年扩大的趋势。结论中国大陆地区HCV发病有随时间上升趋势,每年3月为报告发病高峰;进一步时空分析发现HCV发病有明显的时间和空间聚集性;本研究结果可为卫生行政部门预防丙肝发病、引导卫生资源合理储备和分配以及制定HCV发病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